对于湖北省无菌检验员培训学员来说,关注医疗器械行业法规、标准变化极其重要,如2025版中国药典的变化就对无菌检验方法和要求有微调。本文为大家介绍基于2025年版《中国药典》,无菌检查中滤膜冲洗量降至“5次×100ml”冲洗量,一起看正文。

湖北省无菌检验员培训知识之无菌检查中滤膜冲洗量变化(2025版药典变化)
2025年版《中国药典》通则1101《无菌检查法》对滤膜冲洗参数的修订,并非简单的数值调整,而是基于微生物检测科学原理、国际药典协调趋势及药品无菌保障风险控制理念的系统性优化——将每张滤膜冲洗总量从“最高1000ml”明确限定为“一般不得超过5次,每次100ml,总冲洗量不超过500ml”,且即使方法适用性试验证实未能完全消除供试品抑菌性,也严禁突破该上限。这一变化的核心逻辑的本质是解决传统“大量冲洗”策略中“抑菌性消除”与“微生物存活”二者的矛盾关系,其科学依据可从三个维度展开。
(一)规避过度冲洗导致的微生物损伤与假阴性风险
传统无菌检查中,部分实验室针对强抑菌性供试品(如抗生素类注射剂、含防腐剂的眼用制剂),常通过增加冲洗量(甚至超过1000ml)来试图彻底去除抑菌成分,但该操作存在显著的微生物学风险。根据微生物学特性研究,当冲洗液通过滤膜的总量超过500ml时,滤膜表面产生的剪切力会从约30dyn/cm2升至60dyn/cm2以上,这种机械力会导致革兰阴性菌(如铜绿假单胞菌、大肠埃希菌)的外膜结构破损,使菌体进入“可培养但不可检出”(VBNC)状态;对于真菌孢子(如白色念珠菌、黑曲霉),过量冲洗会破坏其细胞壁的几丁质结构,导致孢子萌发率下降40%以上;而对于厌氧菌(如生孢梭菌),长时间冲洗会导致滤膜微环境中氧气浓度升高,抑制其厌氧代谢过程,最终表现为培养后无微生物生长的假阴性结果。2025年版药典通过限定冲洗总量,从根本上避免了这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检测结果失真,确保滤膜上截留的目标微生物能在后续培养中正常生长,符合《药品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保证指导原则》(9203)中“检测方法不得干扰微生物存活”的核心要求。
(二)实现与国际药典及技术指南的协调统一
从全球无菌检查标准协调趋势来看,2025年版药典的修订是对ICH Q4B(药典协调)倡议的响应。美国药典(USP)<71>《无菌检查》早于2015年即明确“每张滤膜冲洗次数不得超过5次,每次冲洗量100ml”,且规定若该条件下抑菌性未消除,需调整中和剂或滤膜材质,而非增加冲洗量;欧洲药典(EP)10.0版2.6.1《无菌检查》虽未明确次数限制,但要求“总冲洗量不得超过500ml,以避免微生物损伤”;英国药典(BP)2020年版无菌检查通则与EP保持一致,强调“冲洗量应基于方法适用性验证确定,且不得导致微生物流失”;日本药典(JP) XVIII版虽未明确总量限制,但在《无菌检查法实施指南》中建议“每次冲洗量100ml,冲洗次数3-5次,总冲洗量控制在500ml以内”。2025年版中国药典的修订,使我国无菌检查标准与USP、EP、BP、JP等国际主流药典的核心参数实现统一,减少了药品进出口检验中的技术壁垒,符合我国药品“走出去”战略中“标准国际接轨”的要求。
(三)推动无菌检查从“末端检验”向“过程控制”转型
传统冲洗量无明确上限的设定,易导致实验室过度依赖“大量冲洗”这一单一手段,忽视对供试品抑菌特性的前期研究、中和剂的科学选择及滤膜材质的优化。2025年版药典通过限定冲洗参数,倒逼实验室将工作重心前移至方法开发阶段——在进行无菌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时,需系统研究供试品的抑菌机制(如β-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细胞壁合成抑制、喹诺酮类的DNA旋转酶抑制),针对性选择中和剂(如β-内酰胺酶用于青霉素类、硫酸镁用于喹诺酮类),并优化滤膜材质(如聚偏二氟乙烯(PVDF)膜用于高蛋白吸附性供试品、聚醚砜(PES)膜用于高粘度供试品),而非简单通过增加冲洗量解决问题。这种转型符合GMP“质量源于设计(QbD)”理念,使无菌检查不再是孤立的“末端检验”,而是与供试品特性研究、方法验证、过程控制相结合的系统性质量控制环节,最终提升药品无菌保障的整体水平。
如有湖北省无菌检验员培训报名需求,欢迎您随时方便与检验员培训网联络,联系人:吕工,电话:18868735317,微信同。